首页 常识

疑是地上霜的疑是什么意思(李白的《静夜思》前两句的真正含义)

发布时间:      作者:原野说史

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,李白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。李白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,他被后世誉为“诗仙”,他的诗流传很广,知名度非常高,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大。

在中国,李白的诗几乎家喻户晓,甚至连幼儿园的小朋友也能背出几首李白的诗:

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,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

在李白流传下来的1000多首诗中,这首《静夜思》知名度非常高,这首只有四句的小诗虽然看起来简单,但能够真正理解诗的内涵的人却很少,特别是诗的前两句,很多人都理解错了。

浪漫诗人的传奇人生

李白(701—762),字太白,李白的家世和他的诗一样,充满了神秘色彩。民间和学界对于李白的出身一直有争议。有一种说法,认为李白的父亲原本是中亚西域的胡人富商,定居在碎叶城(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)后改姓李,李白出生在碎叶城,是胡人。还有一种说法认为,李白的祖先是唐高宗李渊的兄弟,李白与唐代帝王是同祖同宗。第三种说法是,李白是李建成的后人,玄武门之变以后,李白的祖先逃到了西域。对于李白的出身,历史上始终没有一个定论。

李白自幼天赋异禀,聪慧博学,“五岁诵六甲,十岁观百家”。李白的青年时期正是大唐的鼎盛时期,但李白不愿入仕,他的政治抱负是做一个谋臣,献奇策立奇功,他遍游名山大川、广交朋友,拜访公卿,游仙问道,逐渐树立了社会声望。李白的这段仗剑走天涯的经历,给了他诗歌创作的灵感。这一时期他的诗歌风格大多奔放豪迈、意气风发,满怀报国热情。

李白在仕途上几经沉浮。唐玄宗天宝元年(742),已是不惑之年的李白经人举荐,入朝担任翰林一职。当时唐朝正处在由盛转衰的时期,昏庸腐朽的大唐朝廷无法让李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,恃才傲物的李白常常和贺知章等人纵酒消愁,杜甫诗云:

李白斗酒诗百篇,长安市上酒家眠。天子呼来不上船,自称臣是酒中仙。

两年后,李白因不愿与朝中权贵同流合污,被唐玄宗赐金归乡。

这两年的做官生涯使李白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,他的诗歌风格跟以往作品相比,变得厚重、深刻、豪迈中蕴含着悲壮。李白后来又经历了被捕入狱,流放和安史之乱,这段时期李白的作品表达了他忧国忧民、勇赴国难、百折不挠的勇气与精神,我们看到了李白浪漫狂傲外表下的一颗赤子之心。

解读《静夜思》

李白二十五岁的时候去蜀地漫游,历时十七年,他在此期间创作的诗歌很多都表达了思乡之情。

唐玄宗开元十四年(726年),26岁的李白在去往扬州的路上病倒了,不得不在旅店中休息养病。远离故土、身染重病的李白,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,十分想念家乡,于是,提笔创作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篇《静夜思》。

这首家喻户晓的五绝诗,只有20个字,它简短、通俗、情真意切,表达出了身居客乡的诗人在一个月圆之夜,思念家乡的凄凉心境。

这首诗如果从字面意思去理解,很可能不符合作者当时创作时的心情和情境,容易误读的是诗中前两句的“床”和“疑”这两个字。

第一句“床前明月光”中的“床”,我们很自然地就会认为是睡觉的床。其实在古代,床并不一定指的是睡觉的床,有一种说法,古时的床指的是“井栏”,古代的井口四周都会有数米高方形的井栏围住,防止人意外跌入井内。还有一种说法,床指的是胡床,也就是马扎,一种坐具。

这首诗中的“床”应该指的是“井栏”,而不是睡觉的床。李白有一首诗:“郎骑竹马来,绕床弄青梅。”这里的“床”也是指“井栏”,意思是小孩骑着竹子做的马,围绕着井栏玩青梅。如果此处把“床”理解成睡觉的床,就说不通了,骑着竹马的小孩儿围着床玩青梅?还有一个成语“背井离乡”,这里的“井”也是家乡的意思。这首《静夜思》描述的就是诗人思乡之情。在月光如水的夜晚,诗人思绪万千,无法入眠,来到庭院中,看到清冷的月光洒在井栏上,这片月光,穿越时空,让诗人想起了遥远的故乡。

第二句“疑是地上霜”中“疑”,一般人们认为这个“疑”字,是怀疑的意思,就是李白看着洒下来的月光,怀疑是地上下了霜。实际上,这种理解是不对的,诗中的“疑”字应该是“彷佛、好像”的意思,月光洒在地上,仿佛在地上下了霜。渲染了秋凉如霜的氛围,表达了诗人凄凉孤单的心境。

这首五言四句诗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月夜思乡图,刻画了一个思乡的孤旅者形象。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,朗朗上口,读后令人意犹未尽。

李白的诗歌和他的思想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,就是“奇”,他的诗多有天马行空式的想象,通俗而精练、明朗而含蓄、豪迈而悲怆,李白独特的个性,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传奇的人生经历,使他的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传奇。

相关推荐

网站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!
Copyright © 攒百科 鲁ICP备2024098652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