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世民,一个响当当的名字,曾经为大唐的建立和统一南征北战,18岁开始冲锋陷阵,24岁时帮助父亲基本统一了全国。
这样的少年英才,历史当中,也就霍去病这样的天才能媲美。但是,李世民比霍去病更强的是:格局。
李世民到底有多厉害?
简单说,李渊天下的取得,80%的功劳得算到李世民头上。因此,伟大的毛泽东同志遍阅史书,看到各个帝王的表现后,如此评价李世民: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,其次则朱元璋耳!
当然,毛泽东的评价是有范围的,主要是在帝王这一层次对比得出的。
今天,我们就聊一聊,李世民如何发挥自己的能力,辅佐李渊建国的。
1、李世民18岁立下大功
李世民,一点不像那个时代的人,从小就语出惊人,周边大人常常看不透。语出惊人也就罢了,人家还文武双全,这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
一个有着超强的判断力,又文武双全的人,想不成功很难。
隋朝晚期,李世民的机会来了,第一次亮相很惊艳。
公元616年,李世民18岁,第一次出征,目的就是给隋炀帝解围,因为隋炀帝在雁门被突厥给包围了。隋炀帝,那是李世民表叔,一个能折腾、不安分的皇帝。
18岁的小将,自然是不能独领一只大军的,他跟随的是将军云定兴。在云定兴看来,这是个很艰难的任务,毕竟,突厥人数要比他们多,可为了救皇帝,自己还不能后退,只能死拼。
云将军百般惆怅之时,小将李世民来了,说道:“别人人多,我们人少,不如我们用用计策。”云定兴问道:“如何用计?”“疑兵之计!”
李世民的建议是多带大旗,拉长队伍,多带大鼓,制造声势。
云定兴同意了,毕竟花不了多少钱,也没啥副作用,因此让大军准备了很多的旌旗,准备了很多的大鼓。
部队向雁门开拔,突厥人看到“庞大的队伍”,无数的旌旗,心里一惊。在听到时不时出现的人喊马嘶,鼓声阵阵,突厥人害怕了,以为是隋朝大部队,就此跑路了。
这是一个漂亮的仗,兵不血刃,就给隋炀帝解了围。
而李世民,就此开始迈向了那个大舞台。
剧照
2、李渊称帝的关键一战,李世民是绝对的功臣
李世民年龄虽小,却看到乱世已来,因此,小小年纪就开始做准备工作了。
李渊还没起义,李世民就已经网罗了一众人才,不得志的文人和武士,彪悍的侠盗好汉,纷纷涌进了李公子的大门。因为李世民对这些人的重视,好汉们都想“士为知己者死”。
公元617年,在李世民等人的数次劝导下,李渊对起义依然犹豫不定,但一件大事的发生,让李渊下了决心,李渊治下的刘武周反了,勾结突厥,意图南下。这让隋炀帝火了,李渊你干啥吃的,来江都领罪吧!(江都为今江苏扬州,杨广当时去那里了)
李渊知道,去了江都,杨广表弟会割下他脑袋的。此时不反,更待何时?
李渊剧照
就此,李渊大旗一举,起义了,从此迈向了辉煌之路。只是,李渊自己都没想到,仅仅一年之后,自己就成了皇帝,人生真的是魔幻啊!这是后话,暂且不提。
李渊举兵三万,进行了所谓的誓师大会,打出了口号“废昏立明,拥立代王,匡复隋室”,这意思很明显,隋炀帝杨广,哥哥不陪你完了,你好自为之吧!
李渊举兵起义了,困苦和挫折,那是必不可少的,否则人人去当皇帝了。
李渊带着三万大军向西南开进,到了贾胡堡(今山西灵石西南),隋朝第一个拦路虎出现了,就是宋老生,此人能力非凡,带领精兵2万,驻守霍邑(今山西霍州附近),堵住了李渊南下的道路。
另外,让李渊忌讳的是,南下不远处,还有隋朝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带领数万精锐,镇守河东郡(今山西运城附近),成为更大的拦路虎。
而李渊更担心的,却是突厥南下从背后进攻,那么,他们也就差不多了。
此时,李渊做了两个安排,一是安排刘文静去联系突厥,做好外交,要钱给钱,要人给人,只要不在背后捣乱就行;二是联系东边的李密瓦岗军,双方联合,一起图大业。
很遗憾,李密对李渊还看不上:“与兄派流虽异,根系本同。自唯虚薄,为四海英雄共推盟主.....”啥意思?兄弟,还是各玩各的吧,我可是推出来的盟主,你算啥?
另外,刘文静的消息没有回来,传言突厥进攻的流言已经来了。李渊着急上火,怎么办?
那就开个会吧!会上,面对种种难处,裴寂等人纷纷劝说撤军回太原,分析得像模像样,说“宋老生、屈突通带着精兵挡住去路,东边李密靠不住,北边的突厥贪婪无信,刘武周又和突厥内外勾结,不如守住大本营太原,再做打算。”
这一番番话,打动了李渊。
剧照:李世民
此时,19岁的李世民站了出来,激动地说道:“宋老生有勇无谋,容易急躁,一战可擒。李密不联合,也不会放弃自己的地方来搞事。刘武周和突厥并不同心,互相猜忌。我们本来是兴大义,救苍生,应该攻入长安,号令天下。不应该遇到宋老生这样的小敌,就后退了。”
李世民说得有道理,哥哥李建成也同意,但是,毕竟人微言轻,仅仅19岁,李渊直接拒绝,坚持回太原。
李世民眼睁睁要看着起义军要走向灭亡,再次劝说父亲,还是未能奏效。
深更半夜,李世民大哭不止,哭声凄凉,让李渊睡下的人不得不起身询问儿子为何大哭。
李世民说道:“今兵已义动,进战则必克,退还则必散;众散于前,敌乘于后,死亡须臾而至,何得不悲?”
啥意思?已经起义了,前进则胜利,后退队伍就散了。队伍散了,敌人再来,只有死路一条,不哭能行吗?
不得不说,李世民看得很明白,造反没有回头路,回头可能死,前进可能生。
听到李世民的话,李渊后悔了,马上开始下令集中军队,准备干一仗。此时,一部分军队已经在回撤的路上了,李世民奋力追了回来。
接下来,就是面对宋老生的军队了。宋老生带着两万精兵,固守城池,如此耗下去,对起义军不利。
李渊有些着急,李世民献计道:“老生勇而无谋,多多挑衅和刺激,他按耐不住,一定会出城的,到时候我们用伏兵攻击他;如果他不出来,我们就用反间计,说他畏惧不敢出战,他要投降。”
小小年纪,这计策耍得那叫一个绝。
一切就像李世民估计的一样,在谩骂和诱导下,宋老生带兵出了城,双方战到了一起。别说,人家宋老生还是能力不错,拼得很猛。一时间拿不下来。
关键时刻,李世民大喊道:“宋老生已被捉!”这一嗓子出去,隋军大乱,纷纷回撤,只留下宋老生等小部分人还在苦战。
人少终究敌不过,宋老生开始逃跑回城,可是城门吊桥已经被拉起,无奈之下,宋老生继续逃跑。逃跑过程中,被李渊手下的刘弘基斩杀。
看宋老生已经死了,城中人看李渊安排人继续攻城,直接降了,霍邑城池到手了。
霍邑战役的胜利,极大地鼓舞了起义军的士气。而李世民,也被大家另眼相看。
3、屈突通被迫投降,李渊建立大唐
把宋老生打败了,李渊的部队继续南下,这时候,刘文静带来了好消息,和突厥和谈成功,人家不仅不在背后搞事了,而且派了500精锐来帮忙。不得不说,这刘文静是个人才啊!
一路南下,所向披靡,吸引来的人越来越多,不仅有降军,还有慕名而来的人加入。
不多日,来到了屈突通守卫的河东要地,这不是宋老生一个级别的,实力明显要高不少,李渊屡攻不下。
李世民提出了疑问:“我们的目标是哪里?不就是长安吗?我们绕过屈突通不就完了吗?”一言警醒梦中人。
裴寂等人又出来了,说道:“如果长安攻不下,我们就会被两头夹击,腹背受敌,不如继续打河东的屈突通,就算打不过,我们还可以退回太原。”
不得不说,裴寂是个很谨慎的人。但是,裴寂有退路,大不了换个主子,李渊和李世民哪有退路?
李世民再次说道:“兵贵神速,速度越快,胜利的概率越大。必须放下屈突通,快速绕道取长安。”
李渊采纳了儿子的建议,留下一部分人继续攻击屈突通,另一部分改南下为西进,然后绕道取长安。
因为隋炀帝还在江都,突厥又没有攻击背后,李密和王世充在东边打得不亦乐乎,因此,在李渊大军的路途中,相对比较顺利,投降的人数量非常客观。到长安前,军队人数是起兵时的好几倍了。
重围之下,617年农历11月9日,长安被攻破。
一看,长安都攻破了,一时之间,隋军人心惶惶,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,屈突通也终究降了李渊。
11月13日,李渊发布了重要的信息: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,拥立杨广的孙子代王杨侑为新帝,这就是隋恭帝。
仅仅过了半年,听闻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杀了,李渊直接让傀儡皇帝禅位,并宣布改国号为唐。至此,大唐建立。
从起兵到建国,李渊仅仅用了1年时间,人生就是这么魔幻,而造就李渊魔幻人生的最大助力就是李世民。
冯梦龙的《智囊》里写李世民:每观敌阵,则知其强弱,常以吾弱当强,强当其弱。
毛泽东看到这里,在旁边批注道:“所谓以弱当强,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。所谓以强当弱,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,四面包围,聚而歼之。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,其次则朱元璋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