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几日就是七月初七七夕节了。可能很多朋友会有这样的感触,根本不需要任何人提醒,各种各样的消费平台,资讯端口,铺天盖地的广告,突然间蜂拥而至。他们好似纷纷用一双手捂住我们眼睛,在我们耳畔永无休止的嚷着“情人节到啦,该花钱喽”。七夕节好似跟圣诞节,平安夜,西方情人节,已别无它样。
今天咱们不去讨论“消费主义陷阱” “马斯洛需求层次”之类“掉书袋”的“为什么”问题。咱们今天聊一聊七夕原初“是什么”的问题。
咱们的传统节日几乎都配有传统美食,春节的饺子汤圆,上元节的元宵,二月二的面条,端午节的粽子,中秋节的月饼等等。那么七夕该吃什么呢。
有的地方流行花瓜,用面塑的五颜六色造型不一的徦“果子”。乞巧时也有用的新鲜瓜果,心灵手巧的古代女子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,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,真可谓别出心裁 。
有的地儿,吃巧果。巧果又名“乞巧果子”,款式极多,各地不一。
《东京梦华录》中称之为“笑厌儿”、“果食花样”,图样则有捺香、方胜等。宋朝时最早巧果的做法是:饴糖(麦芽糖)混上面粉芝麻揉成面团,擀成薄饼,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,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,入油炸至金黄即可。
现今我在各地见到的巧果,大多都是在鏊子上半炸半煎的,很多还放上了各式馅料,让人垂涎欲滴。
花瓜同巧果一般,各地不一,花样百般。但是无不都凸显了一个字“巧”。 而七夕节的恰巧也叫“乞巧节”,究其源头我们便得从七夕节的由来处寻求。
七夕节在我国的历史极其久远。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前人们对于自然星象的崇拜。 在天空中东南西北四个方向,古人认为各有七颗特殊的星星,而这四七二十八颗星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“二十八星宿”。 在“二十八星宿中”,“北斗七星”最为明亮,古人多以此在夜晚辨别方向。而北斗七星的第一颗便为“魁星”又叫“魁首”。后来有了科举制度,夺得状元,也叫“大魁天下士”。因此在古代一段时间内,七夕同样也是读书人的“晒书节”。
我国古代社会,大多数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外乎“男耕女织”四个字。” 纺织,女红,往往是大多数古代女子独守闺房穷极一生的工作内容。 七夕节,暑气已去,天高云淡,夜晚的星空开始敞亮起来,(此时北半球夜空中最亮的三颗星星之二就是牛郎星织女星)古代女子欣喜地发现,可以借着月光星辉多织几寸布,多刺几针修以补贴家用,于是她们感恩天上肯借出一片星光,并且祈求让自己干活的手更巧些,艰难维持的生活更好些。乞巧节的原初,朴素,感人,隽永。有史料记载汉代《西京杂记》说:“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,人具习之。”南朝梁宗谋《荆楚岁时记》说:“七月七日,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,或以金银愉石为针。”
至于后来的七夕情人节大多是源于我国四大传说之一的“牛郎织女的故事”,而在现实中,牛郎星(天鹰座)和织女星(天琴座)不在一个星座,两者相差16光年,根本没有交汇的可能。
原初的七夕节是古代女性的节日,现今的七夕节同样更应该是属于女性的节日。我们不应当因为一些浮夸的营销资讯,妖魔化“七夕节”,同样也不应该将七夕节物化成“购物节”“促销节”。
在现代社会,女性往往不但要适应快节奏的职场环境,还会自发尽其所能的照顾家庭,其辛劳程度丝毫不弱于古代的“织女”。此时,我们应当更加肯定七夕节从古至今仍未改变的精神内核,即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所以,我鼓励女性同胞们积极地用自己的方式庆祝“七夕节”。并且,我希望她们可以坦然由衷地说出下面一句话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