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礼记·月令》曰“仲夏子月,鹿角解,蝉始鸣,半夏生……”,因其苗生长于夏至前后,大概农历五月,此时夏天已经过半,故而名为半夏。此品生于夏至,长与长夏,体润而用燥,可交通阴阳、化诸痰、散结降气,是经方用药的“宠儿”,在《本草纲目》中释名为“水玉”、“守田”,其炮制品有生半夏、法半夏、姜半夏、清半夏等。
半夏来源: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。
半夏炮制品之——生半夏
【炮制】取新鲜挖制之品洗净,除去外皮和须根,晒干。
【性状】本品呈类球形,有的稍偏斜,直径0.7~1.6cm。表面白色或浅黄色,顶端有凹陷的茎痕,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;下面钝圆,较光滑。质坚实,断面洁白,富粉性。气微,味辛辣、麻舌而刺喉。
【性味与归经】 辛、温;有毒。归脾、胃、肺经。
【功能与主治】燥湿化痰,降逆止呕,消痞散结。用于湿痰寒痰,咳喘痰多,痰饮眩悸,风痰眩晕,痰厥头痛,呕吐反胃,胸脘痞闷,梅核气;外治痈肿痰核。
【用法与用量】外用适量,磨汁涂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。
【应用】生品不入汤剂,一般炮制后内服,3~9g。
【注意】不宜与川乌、制川乌、草乌、制草乌、附子同用;生品内服宜慎。
半夏炮制品之——法半夏
【炮制】取半夏,大小分开,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,取出;另取甘草适量,加水煎煮二次,合并煎液,倒入用适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,搅匀,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,浸泡,每日搅拌1~2次,并保持浸液pH值12以上,至剖面黄色均匀,口尝微有麻舌感时,取出,洗净,阴干或烘干,即得。
【性状】本品呈类球形或破碎成不规则颗粒状。表面淡黄白色、黄色或棕黄色。质较松脆或硬脆,断面黄色或淡黄色,颗粒者质稍硬脆。气微,味淡略甘、微有麻舌感。
【性味与归经】辛,温。归脾、胃、肺经。
【功能与主治】燥湿化痰。用于痰多咳喘,痰饮眩悸,风痰眩晕,痰厥头痛。
【用法与用量】3~9g。
【应用】升阳益胃汤、厚朴麻黄汤、半夏白术天麻汤、藿朴夏苓汤中均使用法半夏。
【注意】不宜与川乌、制川乌、草乌、制草乌、附子同用。
半夏炮制品之——姜半夏
【炮制】取净半夏,大小分开,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,取出;另取生姜切片煎汤,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,取出,晾干,或晾至半干,干燥;或切薄片,干燥。
【性状】本品呈片状、不规则颗粒状或类球形。表面棕色至棕褐色。质硬脆,断面淡黄棕色,常具角质样光泽。气微香,味淡、微有麻舌感,嚼之略粘牙。
【性味与归经】辛,温。归脾、胃、肺经。
【功能与主治】 温中化痰,降逆止呕。用于痰饮呕吐,胃脘痞满。
【用法与用量】3~9g。
【应用】半夏泻心汤、 甘草泻心汤、黄连汤、旋覆代赭汤、竹叶石膏汤、半夏厚朴汤、麦门冬汤、瓜蒌薤白半夏汤、温胆汤、竹茹汤、金水六君煎、养胃汤中均使用姜半夏。
【注意】不宜与川乌、制川乌、草乌、制草乌、附子同用。
半夏炮制品之—清半夏
【炮制】取净半夏,大小分开,用8%白矾溶液浸泡或煮至内无干心,口尝微有麻舌感,取出,洗净,切厚片,干燥。
【性状】本品呈椭圆形、类圆形或不规则的片。切面淡灰色至灰白色或黄白色至黄棕色,可见灰白色点状或短线状维管束迹,有的残留栓皮处下方显淡紫红色斑纹。质脆,易折断,断面略呈粉性或角质样。气微,味微涩、微有麻舌感。
【性味与归经】辛,温。归脾、胃、肺经。
【功能与主治】 燥湿化痰。用于湿痰咳嗽,胃脘痞满,痰涎凝聚,咯吐不出。
【用法与用量】3~9g。
【应用】桑白皮汤中使用清半夏。
【注意】不宜与川乌、制川乌、草乌、制草乌、附子同用。
生半夏、法半夏、姜半夏、清半夏的区别
生半夏:味辛性温、有毒。主要用于外用,如痈疽肿毒、跌打肿痛、毒蛇咬伤等,内科一般不用。
法半夏:为生半夏用白矾、甘草、石灰加工炮制后入药者。毒性低,化痰作用强。法半夏燥性较和缓,除可燥湿化痰外,尚有调脾和胃之功,常用于脾虚湿困、痰饮内停之证,取其清痰化饮、理脾和胃之效。
姜半夏:姜半夏毒性已减,性偏温燥,具燥湿化痰、降逆止呕之功,适用于脾虚痰涎涌盛作呕或寒痰咳逆者。
清半夏:清半夏毒性及辛燥之性降低,化痰作用增强,宜用于体弱多痰、寒湿较轻者。
法半夏善于和胃燥湿!
姜半夏偏于降逆止呕!
清半夏长于燥湿化痰!